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已近十年,终于有机会外出进修,医院学习,我倍加珍惜。因此,每天我早上7:30准时达到内镜中心,跟随老师学习胃肠镜检查和镜下诊断;下午跟随邝胜利主任观摩内镜的镜下治疗,每天都是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治疗结束。由于我的学习态度认真,也得到了梁宝松主任的肯定,每次跟随他学习,更是对我手把手教学,着实让我非常感动。在老师们的精心带教下,现在我已经可以单独操作胃镜,并且可以单独完成部分单人结肠镜检查。除了这些日常的学习,最吸引我的是那些临床特殊病历,每当这时候,梁主任都会给我仔细讲解,并布置任务,让我写成科普文章以加深记忆。今天要说的病历,就非常的有意思。
这是一位青年男性,30多岁,体检时发现“食管占位”,由于是本院职工,随即就联系了梁宝松主任,梁主任看了他的CT片子,安慰患者说:“食管病变,分为粘膜层病变、粘膜下层以及肌肉层的病变,甚至可能来源于食管外的压迫,而所有的食管癌,都是来源于粘膜层,你这个病变看着不是来源于粘膜层,所以,基本上可以排除癌症!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超声胃镜等检查,确定病变所在的层次和大小,也需要了解病变和周围脏器的关系,如果有可能,需要通过胃镜做手术,把病变摘除。”,患者接受了梁主任的建议,住在了梁主任的医疗小组。
住院之后,该怎样做相应的检查确诊呢?梁主任经常教导我们要有临床思维,食管隆起病变通常是指粘膜下层,固有肌层病变或者食管壁外压迫所引起的隆起,按发生概率可能有以下几种:1.平滑肌瘤,2.囊肿,3.间质瘤,4.脂肪瘤,5.神经内分泌瘤等。回过头来,看这个病人,青年男性,体检发现隆起占位,平滑肌瘤可能性最大,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完善各项检查,以确定诊断。
入院后,给予胸腹部螺旋CT(平扫+增强)检查,同时由邝胜利主任行超声胃镜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这与平时梁主任经常跟我们讲的完全符合。食管壁由三层组成,从内到外分别是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而超声内镜扫查提示瘤子起源于固有肌层,所以也提示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诊断清楚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了。对于食管平滑肌瘤,传统的方法,是开胸或者胸腔镜外科手术,而现在,也可以通过胃镜,从食管腔内把瘤子挖出来,这样的手术方式创伤小,对患者更有利。
那天的手术由我们的张海辉老师亲自做操作,手术的名称叫做食管肿瘤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这个手术就是在食管的粘膜下层建立隧道,把胃镜当作“盾构机”,像盾构机挖地铁一样在食管粘膜下挖隧道,将瘤子通过隧道挖出来。
术前预计剥离2cm左右的瘤子,大概需要40分钟至1小时左右即可完成,可是,这个病人却用了近5小时。原来这个患者的病变长得太特殊了!他的病变是转着弯生长的,而我们的超声波都是直线传导,所以,无法看到病变的最大径,所以超声内镜发现的瘤子只有2cm,而实际上瘤子很长,已经长到了纵膈内!这正是医学的困难之处,我们随时都会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
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仍然看不到病变的底部,怎么办?久经沙场的张海辉老师沉着冷静,他叫来了胸外科的老师共同判断,弄清楚肿瘤的深度、毗邻脏器的关系,最后果断决定切穿食管壁,进入纵膈,将肿瘤完整地切除干净。
凭借着高超娴熟的内镜技术,在护理宋静华老师的耐心配合下,最终那个巨大的瘤子被完整地剥离了下来,并且通过口腔拿到了体外!切除的标本经过测量,足足达到了5cm,这可比术前大了整整一倍。
术后病人返回病房,经过伍玥医生等密切观察和术后治疗,复查CT,瘤体已切除干净。现在患者已痊愈出院。这个瘤子的切除过程,可真应了那句老话——老鼠拖木掀,大头在后头。
通过总结这个病例,也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内镜医师,技术固然重要,可是术前评估及掌握适应症更重要,任何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像初学者那样谨慎的对待每一个病例,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么多高超技术的老师、这么多有意思的病例、这么多待学的知识,我每天热情满满,期待自己学有所成。医院进修医师景凯歌
欢迎转载我的文章,欢迎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