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人普遍阳虚

一、阳气对人体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什么是生命?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是一团源自太阳的阳气。阳气不散,则生命不息。养生,即是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受阴邪而变弱,不因五志过而熄灭。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养阳。因此说,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适量吃些寒凉性的蔬果。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生命是一团阳气,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养好这团阳气。人生在世,籍此一团阳气而能有所作为。因此,阳不能妄耗,需保阳扶阳养阳。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运动是伤阳,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寒邪伤人,百病之长

健康必需有合适的体温,人有体温,即是阳气所化;而寒邪袭人,最伤阳气。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伤寒作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于此。寒邪入体,与阳气交争,或正胜而邪去,病体康复;或正弱而邪进,由表及里,而有六经传变。仲景以六经钤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规律,亦即阳气在六经不同层次的强弱盛衰。

生命是运动着的,我们的身体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饮食,也会代谢出“垃圾”,需排出体外。若身体阳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减弱,则排浊功能会减退,结果就是垃圾蓄积在了体内。若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阳气恢复或脏腑功能正常了,则会把以前蓄积的垃圾统统排出体外。——肿瘤的发生与治疗也正是此理。

◎阳气:升降出入

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则生机活泼,生命不息。阳气在上以散为主,气由内而外散以能舒畅精神;阳气在下以合为主,气由外而内合则能固摄根本。心气在上要软,肾气在下要坚,软则气散,坚则气聚。凡阳气升发无力或气下而不上者,可用咸味以软心。反之,若阳气过升而不降或气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坚肾。

有人担心,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不见阳光,会影响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团阳气,而太阳是阳气的源头;另一方面,太阳每天东升西降,同时影响着我们机体的阳气左升右降。因此,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既有利于升发阳气以顺应天地规律,又能平衡阴阳,升清降浊。久不晒太阳的人,特别容易抑郁,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语: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为一团阳气。心气健旺则阳气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减,不眠亦不累。而心气不足之人则神气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观察不少痰湿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开车等红灯时竟然已经睡着,有人头落在枕头上三秒钟就发出鼾声,这都是阳神不足而阴霾弥散的反应。

◎阳气能固摄阴津

若周身一处阳虚失于固摄,则一处会汗出,是为虚汗。这是汗出的另外一种情况。阳气内扰而汗出,需敛阳;阳气不足而汗出,需养阳。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治汗的关键总在治阳。抓住阳气的虚实盛衰与六经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质。推之,汗症需治阳,疼痛、痒麻、功能障碍等不适亦当如此。

阳气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一网友说的非常好:

“阳虚是现代社会成年人普遍的问题,百病之源。众多男性耗损过度、饮食不节、压力山大、四体不勤,所以脾湿不化、肠胃积弱、虚胖难抑、畏寒惧热。许多女性爱美虚荣、衣不蔽腹、盲目减肥、多食寒凉,是故气血不调、寒邪经痛、子宫肌瘤发病率暴增。”

二、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有人问,后头某处能摸到皮下有数个肿块,怎么回事?我说:周身凡一处阳气不到,即一处阴浊痰湿水饮等凝滞,或聚而成肿块,或为增生,或为结节,或成肥胖,或为囊肿等等。艾灸能通阳,因此,凡阳气不到之处,都可艾灸局部以引动阳气到达此处。阳气宣畅,阴霾自散。

有人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

◎阳化气,阴成形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艾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多三阴病证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头位于身体最高处,得阳气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因此,平时养生当重视头部避风保暖,天冷或风大则需戴帽子。头发不仅能散去头部的郁热,亦是保护头部阳气的天然屏障。若已经外感风寒,则不建议马上理成短发,因为骤然理成短发则头部屏障减弱,风寒邪气更容易侵袭,反而会加重感冒。

◎经常感冒-灸法扶阳最好

有网友问:抵抗力差,经常感冒怎么调理?从中医来看,所谓的抵抗力即是阳气的卫外功能。阳气旺盛则卫外功能强,邪气被抵挡在体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阳气卫外无力,外邪侵袭导致营卫失调,即易反复感冒。扶阳气用灸法最好。可经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脉阳气,提高人体抵抗力。大人小儿都可用灸。

◎阳气的旺盛程度决定着体质的强弱

不少年轻人体质偏弱,我分析其原因,一则或学业较重,思虑过度;或工作压力大,焦虑紧张,导致脾气暗耗,后天之本失养;二则不肯早睡。阳气夜则归阴,与阴相交,为第二天阳气升发积蓄力量。若过度熬夜,阳气不能交阴,则虚耗于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阳,阳耗则体质必差。

◎异常汗出,必是阳扰

周身各处若一处阳气所在,则一处能正常汗出;若一处阴阳失调而阳气自内扰动,则一处阴津外泄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见头汗出,是阳气扰动于头;只见手心汗出,是阳气扰动于手心;只见胸部汗出,是阳气扰动于胸。总之,凡异常汗出,必是阳扰。先要判断阳气所在的病位及六经层次,心中有数,自能手下见功。

◎精神异常,扰动心神

临床曾见有病人妄见妄闻,如有神灵。从中医来看,这是肾水不固,其中内藏的相火升浮于上,扰动心神,因此表现为异常精神。其治需收敛浮火,使归于肾水之中。可用从阴引阳法,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并且趁夜晚服药。则阳根系于下而不能上脱,正如夏至于阳气最旺时一阴初生,天地之间翕然从其阴。

◎诸疼痛,需温畅阳气

对于关节急性疼痛,医生往往建议冷敷,说可阻滞血流,缓解局部肿胀疼痛。中医认为,凡诸疼痛,皆属气血不通。热则气血流通,寒则气血凝滞。因此,凡诸疼痛用汤药内服外敷或艾灸,总需温以通畅阳气,行气活血,而不是相反。若滥用寒凉,虽有暂效,但寒气留滞,气血难行,渐成瘀血,反致痼疾,缠绵难愈。

◎皮肤疮疡,汤药与灸法合用

皮肤疮疡等多属皮下郁火,其治当清泻郁火,不妨汤药与灸法合用。艾灸能拔毒、散火,兼可回阳,使皮下郁火随艾火而散去,其功甚大。且艾灸温暖,绝无伤损中焦阳气之虞。皮肤疮疡诸病虽见热痒红肿,但切忌滥用寒凉,易致生化乏源,反会使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变证丛生。

我治疗青春痘、各种疮毒或外伤引起的伤口不愈合,多取身柱与大椎穴。身柱善治痈疽,疮疡,能促进创伤的皮肤愈合,与大椎配合,效果更增。寻究其理,身柱横平肺俞,肺主皮毛。且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元阳,主生发生长。大椎为手足三阳之会,阳气最旺。此二穴能通畅周身阳气,阳气宣通,诸疮自愈。

◎大病久病初愈,三穴艾灸调理

大病久病初愈时,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艾灸调理。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二穴,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性欲,则正气渐可恢复。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人身有脏腑、经络,经络中流通着经气,内连脏腑器官,外络肢节皮肤。经气即阳气。区灸入体,即能引起阳气,或通达远端,或绕于局部。阳气为机体的生命活力,阳气所在,即生命所在。不管病症是寒是热,其邪是风是湿,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因此说,艾灸不仅能愈小病,亦可治大病重症。

艾灸时,病人与医生都要用心。医生的心、病人的心要合在一处,一起为康复而努力。医患的意念要相通,因为意念即是心神,也是一缕阳气。心神到则阳气到,阳气到则诸阴浊滞塞自然疏通。若患者艾灸时玩手机、聊天、胡思乱想;医者心不在焉,则针虽到而意不到,意不到则气不行,邪气不退,治病效果必差。

◎肚脐隔附子灸法

肚脐隔附子灸法,能借附子与艾火之力以温通阳气,更兼细盐引入肾中,能固摄肾气。此法我常用于治疗各种阳虚诸损病证,如水肿、肿瘤晚期阳气虚惫、阳痿、早泄、精子活力或数量不足、阳虚不孕等等。凡久病入肾,或肾气已虚之证,都可用之。

病重者可重灸至数十百壮。阳虚者亦可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能治疗阴寒冷痹诸证;艾灸亦能扶阳抑阴。凡三阴体质,即阳气素虚之人最适合于夏日扶阳。肚脐隔附子灸法甚好。

其法:生附子适量,研极细末,加白面少许调匀,用黄酒调成一元硬币大小的薄饼,中间扎数孔,晒干备用。可先用细盐填满肚脐,上盖附子饼,再用绿豆大艾柱施灸。

◎老人手掌发红,阳气外泄

或问:老人手掌长期发红是什么原因?左右脉也都浮而有力,需要治疗吗?人的一生可按五行分析,少儿时属木,阳气升发,脉弦浮;青壮年时属火,阳气外散,脉浮大;老年则属金,阳气内敛,脉沉缓。若老年人阳气不收敛而反外浮,则手掌易见发红,这是阳气外泄的征象。此时需用汤药或针灸以助敛藏相火方好。

◎意念所到,通阳祛病

若身体某处有所不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把意念放在痛处,或用手去按压局部。意念由心所主,心神是一团阳气,意念所到,阳气即到,因此意念有通阳之功。按压亦能刺激经络皮部,引动阳气以宣通于局部,按压亦能通阳。身体任何部位若有阳气不通,此处即会出现不适,按而压之,意念贯之,有助于通阳祛病。(







































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fanfang.com /zflyw/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