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40岁以前人找病,40岁以后病找人。有很多的疾病都在46-55岁这10年间“爆发”!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46-55岁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是11.5%,为40岁之前发病率的近4倍。①
而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研究发现,45-64岁的人群,尤其是男性,更容易被卒中击倒。②
此外,据年北京市30-49岁人群的新发癌症分析,仅乳腺癌就占总人群新发癌症的1/4,肺癌和结直肠癌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也逐渐增高。②
……………………
为什么疾病喜欢挑中年人入手?
因为35岁之后,45岁之前,身体各种生理功能开始从下滑,器官开始衰退,有人称之为疾病的形成期。但此时疾病并未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内酝酿。到了46-55岁,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时,疾病开始暴发,甚至危及生命。③
而且,处于46岁至55岁中年后期的人,面临身体压力、事业压力、家庭压力等。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身体长期透支,也就是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中年防好这些病!
疾病
症状
体检
预防
脑卒中
警惕小中风:一过性眩晕、一过性平衡障碍、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等。
9类人筛查脑卒中:
三高、心脏病,以及吸烟、酗酒、少运动、压力大、年龄50岁,每年做1次颈部动脉B超检查。
没高危因素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也最好去做一个常规的脑血管病筛查。
冬天是脑卒中的高发期,应注意保暖。
保持平和心态,不生气、着急,暴脾气的人更易致脑血管病。
心梗
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原因不明的胸背疼、咽部异物感、牙疼、上腹不适或疼痛、胃严重烧灼感、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和神志不清等。
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
男性超过40岁,女性超过50岁,冠心病的发病率就会升高,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心脑血管体检。
三高、吸烟等危险因素,更应及早进行检查。
不要过度劳累,要保证睡眠。
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
不要过度高兴或悲伤。
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
癌症
1、肿块: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
2、疼痛:可出现局部疼痛。
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会出现溃烂。
4、出血:如肺癌患者可咯血或痰中带血;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则可呕血或便血,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
5、梗阻:食管癌梗阻食管则吞咽困难;胆道部位的癌可以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膀胱癌阻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等。
一些常规的抽血、超声、外科和大便常规加潜血等,45岁以上的加做心电图,50岁以上再加拍一个胸片,这些检查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主要的癌症。
1、戒吃:吃饭不规律、爱吃烧烤或腌菜。
2、戒懒:步行、慢跑、游泳多运动。
3、戒忧:忧郁、压抑、紧张状态会影响免疫功能。
4、戒吸:不主动吸烟,注意做饭油烟。
骨质疏松
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女性绝经后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大量摄取咖啡、茶者,运动量少,40岁前早期停经,饮食过于清淡,嗜烟、酗酒者,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药物的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患者应该查查骨密度。
不嗜烟、酗酒、过量喝咖啡、乱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要均衡饮食、晒太阳、喝牛奶、多运动。
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的典型症状是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此外,容易被忽视的不典型症状挺多,比如体重和体力下降,还有皮肤瘙痒等。
年龄大于40岁、肥胖、有家族病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巨大儿或妊娠糖尿病史、不良生活方式者都是高危人群。
应检测空腹血糖和2小时候后餐后血糖可以发现糖尿病。
防治靠“五驾马车”,即合理饮食、加强运动、血糖监控、心理教育、药物控制,要在糖耐量减低阶段把它拦住,因为这个阶段是可逆的。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多在50岁以后出现症状。表现为小便次数反常增多,尤其夜尿次数增多、尿等待、排尿无力、尿流变细、排尿后仍有滴洒、尿急、会阴部有压迫感等。
中老年男性即使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只要年过50岁,医院泌尿外科做前列腺增生风险筛查,如血清PSA、直肠指诊等。
坚持锻炼,多做收腹提肛操。
不久坐,以免前列腺血流不畅。
节制饮酒。
适量食用鸡蛋、牛肉、种子类食物,如核桃、南瓜子、葵花子等。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本文参考资料:①南国都市报《 本期编辑:任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