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要进行肿瘤基因检测?
同种癌症由于具有不同突变特征,对于不同的药耐受性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在用药前进行肿瘤基因突变的检测,进而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传统上对于肿瘤基因突变是利用肿瘤组织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目前的研究表明,ctDNA中的突变与肿瘤组织的突变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所以在可以取到组织的情况下优先对组织进行检测,如若组织不可及,则也可以对血液中ctDNA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肿瘤的突变类型,制定用药方针。
02
肿瘤基因检测为什么建议做
全面的项目(大Panel)?
首先,针对肿瘤患者不同的基因变异,已有几十种靶向药物在国内获批上市,同时还有数百种药物正在开展临床试验。靶向药物的多样性大力推动了单基因检测向多基因检测的临床需求转化,随着NGS技术的发展,多基因热点检测也逐渐过渡为全长检测。
图1基因检测发展趋势[1]
同样的基因数,检测全长需要更多探针、更大panelsize和数据量,这意味着要检测公司要付出更多成本。但是检测全长同时具有两大显著优势:一是检出更多低频重要变异;另一是TMB计算的编码区更大,结果更加稳定、准确。
近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研究报道显示,通过NGS检测可以发现新变异或者罕见变异,并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图2]。年OncoTargetsandTherapy报道了一例经思路迪检测携带罕见HER2SY的肺鳞癌患者接受阿法替尼治疗有效的案例。
今年2月,一例经思路迪检测EGFRLR、QK共突变肺腺癌,埃克替尼原发耐药的案例发表于LungCancer。这些成功发表的案例说明检测全长在不遗漏罕见位点并给患者靶向治疗带来获益的同时,还能进行科研转化,推动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因此是基因检测的发展趋势。
图2近十年NGS检测发现新/罕见变异文章数(数据来源:PubMed,截止于/11/22)
另外,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至今,已然成为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但免疫治疗却并非人人适用。
据了解,在未经筛选的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仅约20%。而免疫治疗是否有抗癌效果,主要依赖于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识别。因此,从理论上讲,那些携带基因突变越多的癌症患者,癌细胞产生的新抗原越多,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可能性更高。
为肿瘤免疫治疗标志物检测(TMB/MSI等)筛选的利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大panel联合其他靶标,可有效锁定受益人群,“引路”免疫治疗攻城拔寨。在这种情境下,小panel到大panel也被业内视作精准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Panel是NGS发展起来的一个词语,主要指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多个位点。多个基因可以是一个Panel,数十个基因也可以是一个Panel,数百上千个基因也可以是一个Panel。
那究竟该如何综合判断
一款大Panel产品?
检测结果“既全又准”,一定是大家对肿瘤基因检测的希望:更大的覆盖区间意味着可以检测到更多的基因位点,是保证检测结果“全面”的因素;而测序深度越深,意味着在同一区域测序次数的增加,会极大地增加产出的数据量,是保证检测“精度”的因素。
也因此,在控制测序总成本的时候,基因测序的覆盖范围和深度成为相互掣肘的两个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临床需求寻找一个平衡点。另外,涵盖的有效检测区间、覆盖的免疫指标、突变类型、测序深度等,均是肿瘤基因大Panel需要综合考虑的衡量指标。
Panel某种意义上提供的一个一站式的广覆盖,很多患者的标本的数量和取材难度决定了他并不能接受一系列的检测;另外,现在肿瘤治疗也比较复杂,并靶向治疗很多最后的结局是耐药,耐药之后也会携带各种突变,且不同的突变点对后续药物的耐药与否又差别很大,也需要找到准确突变点。
“以肺癌为例,最常见的是EGFR基因突变,大概能占到40%到50%,ALK基因突变则只占5%,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LK基因阳性的患者要比常见的其他的恶性肿瘤,譬如白血病患者的绝对数量要高很多,这是一个巨大的患者群。不只是ALK基因突变,在排除了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以外,还有50%到60%的患者需要去进行更广的检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