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都“寻根”计划是《你好天府》发起的城市倡议,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葆有巴蜀文化底蕴的策应。
寻根计划首个系列聚焦三花茶,并走近成都的文化圈、老街巷“寻访三花”。
□文/谢光治
炉子上的水壶一阵“嘶嘶”声响起,水开了——泡上一杯茉莉花茶,成都人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成都,真是一座被茶香浸润的城市。《成都通览》可以说是清末成都的一部“百科全书”,该书载,当时的成都街巷五百一十六条街,几乎都有大大小小的茶铺。即便是当今,成都的茶馆数量,恐怕在全川、全国乃至世界也是名列前茅。成都的茶馆散落于大街小巷,院里院外,楼上楼下,真是“无茶不成都”。一壶煮千年,茶道天地宽。在入茶的梅花、桂花、茉莉三种花中,成都人最喜爱茉莉花茶,尤其是本土成都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该厂的系列茉莉花茶中,三级茉莉花茶,由于它香味持久,耐冲泡,质优价廉,成为饮茶人的最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性价比最高。
喝茶,也像品菜,讲究色、香、味俱佳,汤色好,香气浓,味道醇。这些品质,“三花”均占。所以,“三花”,被喝茶人津津乐道,衷爱有加,“啖三花”成为成都人的口头禅之一。
成都人喜茶、爱茶、乐茶。茶文化,是成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成都休闲文化的代表。“啖三花”的一个“啖”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成都人对饮茶的态度。一个“啖三花”活脱脱地勾画出成都人的性格,更“点现”了成都人喝茶之灵魂。“啖”与“喝”、“饮”、“品”这几个动词,几乎是一个意思,但又有所不同。
“啖三花”是成都人数十年来喝茶的代名词。与人相约“走,啖三花!”过去成都街道临街多以铺板门面为主,大众茶铺以临街居多,茶客也喜临门临街而坐喝茶,与街巷过往熟人相遇“打照面”,相视一瞥——“哟,李大爷——啖三花?”李大爷回道:“啊,啖三花!”这里“啖”更通“谈”。成都茶客喝茶,讲究“三个有”:有茶、有座、有趣。喝茶,不以量饮多饮少,它是这一方人的一个生活方式,与熟悉的茶友摆天南海北的“龙门阵”,才是喝茶人的兴趣所在。成都人的茶铺,不单单是“喝茶”的地方,它也是各色人物所需的“场所”,世间许多事,成都人都是在这喝茶的“过程”中达成的。
笔者以前见过一些老茶铺,跑堂的“幺师”,可以说是一间茶铺的灵魂人物。幺师穿行在灶头与茶桌之间,给客人沏茶续水,并不时一声吆喝“小心手脚!……当心,开水烫背!”“把细点儿……”,这吆喝声即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幺师对那些坐姿不雅,或越界伸脚搭第二把椅子的人的一个警告。顾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既要提醒改正不雅姿态,也要给面子。这就是幺师跑堂中众多语言技巧之一。好的幺师的唱堂声、吆喝声,往往是这家茶铺的一绝,不仅名声在外,还常常是茶客们的谈资话题。幺师还担有对客人迎来送往的重任。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生动地刻画出茶馆这个“小天地,大世界”的江湖。老虎灶是一间茶铺的“重器”,一把铜茶壶提在幺师的手上,就茶铺堂子游动的江湖,他串起了各色喝茶人的人生百态、众生相……
“三花”,作为一个茶叶产品,因生产厂家成都茶厂的消失,而在市场上消失,但它却留下了成都人啖三花的很多记忆。但茶客们还会在日后的更多茶叶家族中寻觅到一个适合自己口味和性价比高的“三花”。
如今,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娘娘庙内的茶园等是茶客们的天地,是成都大众茶园的代表。还有地处红星路一段西侧北书院街的喝茶一条街,其中的茶铺还保留着浓浓的老成都味。众多小青瓦木板铺面的茶房中,就有一家以“啖三花”为店招的茶铺,这里常常是茶客盈门。
“三花”的余香在成都茶客心中永驻。“三花”留住成都人心中永远芬芳的春天。
□作者简介谢光治,四川知青文化研究专家、成都收藏家,武侯区图书馆“老成都故事汇”主讲嘉宾。参与《图说知青岁月》等多本知青题材图书策划撰稿,参与《成都老字号》《图说老成都》《图说成都六十年》《走进老成都》等十多种老成都图书撰稿。
-END-撰稿谢光治排版
羊羊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法律顾问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吴建平律师文章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