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发-确诊
年12月4日,我医院的门诊做了个小手术,摘掉了左腹皮下一个1.8cm的肿块。该肿块质硬,活动性差,有明显的压痛感,术前B超及医生触诊都初步怀疑为“脂肪瘤”。脂肪瘤临床较为常见,手术也确实很快,前后大概20分钟就完成了,所以我也并没有当一回事,术后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地工作。术后10天拆线,我顺便去领取病检报告,报告显示“梭形细胞增生,建议做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我问手术室的值班护士,护士答:”早上听医生专门讨论过你这个报告,你这基本就是一个良性肿块,后面的免疫组化检查又要多花一千多块,其实做不做意义不大。“听闻此言,我放下心来,准备回公司去上班。医院下行的电梯上,我又忍不住反复琢磨其报告单上那几个字,医学知识匮乏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让我的心头涌出少许的不安。犹豫片刻后,我毅然转身回去,主动付费要求了下一步的病检。第二次的病检报告又等了3天,这次的结果为:侵袭性纤维瘤病。我拿着报告挂普外科,医生告诉我:”这是个良性肿瘤,但是切掉之后容易复发,以后定期三个月来复查一下就好了。“至此,我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个病症的严重性。晚上回家吃饭,我们一家人依然开心地在餐桌上讨论着三天后订车的相关事宜。转折发生在那天的夜里。临睡前,我拿出手机随手查了一下”侵袭性纤维瘤“到底是个什么病,结果蹦出的相关信息让我如坠冰窟。”发病率百万分之三“;”致病病因尚不明确,亦无有效根治手段“;“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切除干净的情况下,仍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切缘阳性则复发率为%“;甚至还有“存活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年”这样的表述。。。。
那个寒冷的冬夜里,L先生在一旁酣然入睡,而我心里却一片乱麻,双腿肌肉止不住抽搐,辗转反侧整宿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医院。这次,我直接挂了肿瘤科最权威的专家号。教授听了病情后,迅速给出了两点建议:1、马上住院安排第二次手术扩切;2、术后辅助放疗。在去办理住院手续的路上,我给妈妈打了个“妈,车买不了了。”02
手术-恢复
因为是二次手术扩切,且距离第一次手术已有半个多月,医院安排得非常迅速。18日下午入院,20日早上九点我就被推进了手术室——而这一天,本来是我们一家人准备去订车的日子。全麻手术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第一次医生扩切了2cm,术中做病检,发现切缘仍然呈阳性,于是继续扩大切除,最后切除直径长达7cm,术后缝合伤口长达17cm。插着尿管引流管从麻醉中醒来,我知道,我的抗瘤之路,从此刻,正式开始。手术到今天,已经有11天了,先来说说我恢复的近况吧。术后7天,出正式的病检报告,肿瘤细胞依然没有完全切除干净。失望一定是有的,但这个结果其实也在预料之中——cm的身高,53kg的体重,曾经产后两个月就开始炫腹的我,肚皮实在是太薄了,这无疑给医生增加了手术难度,切深了,肚皮穿了,切薄了,肿瘤细胞又清除不够彻底。而没有切除干净的直接后果就是,从此刻开始,我就要随时做好肿瘤复发的准备。最近两天,因为伤口仍未愈合且出现脓性分泌物,我又开始输液消炎,目测看未来一周内能否让伤口情况稳定下来。03
加群-寻医
前几天和闺蜜聊天,我对闺蜜笑言:“不用担心我,我的心态很好。”我并不是在强颜欢笑,我的心态真的很好!回顾这一个月以来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病情确诊后,我好像总共就只哭过一次。那是在手术后的当天,麻醉过后,疼痛难忍,恰逢医院看我,我要L先生给爸妈打“别带壮宝来,他来了我也不能抱他,我不想让娃看到我这个样子。“说完这句话,我忍不住哭了,此后,我再没掉过一滴泪。不得不说,人最大的不安总是来源于未知。在第一个整宿未眠的夜里,我的脑子完全处于down机的状态,因为大写的三个字——怎么办,充斥着我的大脑,让我完全没办法理性的思考。第二天,强烈的求生欲让我开始疯狂地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文献,逛遍了知乎及各种医学论坛,疑团渐渐散开,思路逐渐清晰。最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跟我同病相怜的病友群,群里不仅有着和我一样被这百万分之三的bug砸中的病友们,还有着对此病已有二十多年深入研究的最权威的医生——医院的方志伟主任和李舒医生。(北京卫视《养生堂》专门有一期节目叫“致命的疙瘩“,就是讲的侵袭性纤维瘤这个病以及方主任他们这个团队。)在手术前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一边跟李舒医生保持联系,听取建议,一边默默在群里围观着病友们的各种交流与沟通。我看到有2岁多就发病的孩子,6年的时间,肿瘤长满了整条腿和臀部,他的妈妈依然满怀信心的在群里安慰别的病友:“别怕,我们这么严重都控制住了,带瘤生存又何妨?“我看到有正值花季却面临截肢的女孩,化疗刚开始产生轻微的效果就兴奋不已,并热心快肠地向其他病友们解答着治疗带药方面各种琐碎的疑惑。当然,我也看到有和我一样刚进群的新人,他们带着慌乱而来,然后在病友们的安慰和鼓励下逐渐平静,努力捋顺自己已经近乎绝望的求医之路。最初,当我发现自己被百万分之三的概率砸中之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愤懑:“为什么是我?“而在病友群里,我发现,在这百万分之三的人群里,我还远远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至少,我没有等到肿瘤疯长到失去控制,就已经找医院和医生。既然如此,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04
困境-出路
现在,让我来好好说一下这个病吧。侵袭性纤维瘤,又称硬纤维瘤,病理学为良性,即瘤体不会发生转移,但生物学为恶性,即瘤体呈浸润性生长,具有极高的复发率,是一种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该病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三,病因尚不明确,大概和以下三个因素有关:外伤、雌激素及遗传。肿瘤没有固定的生长部位,在已发现的病例中,四肢、躯干、胸腔内、腹腔内都有可能生长,在不压迫重要脏器和血管的情况下,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是,该肿瘤具有极强的复发性,手术切除和放疗都极易刺激肿瘤的复发,且复发后肿瘤更易呈现“疯长“趋势也更难得到控制,目前已知的10年与2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4%和86%。而无论是从我自己此次就医的经验来讲,还是从病友群里大家在各个省市就医的情况来看,对于侵袭性纤维瘤患者而言,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就医得不到医生的重视。这话怎么讲呢?目前除北肿之外,医院对该病的治疗手段都是外科手术切除。我猜测大概是因为该病发病率极低且短期内不致命,所以“外科切除“对医生来说,也是最简单粗暴且短期有效的处置手段。但问题就在于,对此病而言,外科手术极难断根,且复发后每次切除都必定需要连带着切除部分身体组织,这对患者而言,就好似凌迟一般,钝刀子割肉,一点一点将你割得体无完肤。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复发,肿瘤都可能会比前一次变得更加凶猛,长远来看,频繁地外科手术势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缺乏正确地认知,许多外科医生在做此类手术切除时,仅仅是抱着对待普通良性肿瘤的态度去操作(侵袭性纤维瘤的病理确实是良性),从而导致术后不断地复发,直至肿瘤失去控制。确诊后的第一次治疗,方向尤为重要——可惜即便医院,也不一定能做出最准确地判断。医院,这个在全国科技量值综合排名才50+的医院,却让无数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看到了在这个专病领域的“术业有专攻”,也给无数已经濒临绝望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05
感悟-重振
生病以来,我有两点特别强烈的感悟,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身体是自己的,我们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次生病,从拿到第一份报告,我坚持做进一步病检,再到确诊后,我果断加挂了肿瘤科的专家号,包括这整个过程中我自己在网上查询各种信息,找到病友群,医院和医生,给自己鼓足信心。——如果不是我自己,从始至终地重视这件事,我很难想象,盲目地回家等待下次病发,那时,我将会陷入怎样的怀疑和绝望。今年上半年,L先生因脑梗入院,一蹶不振时,我曾在公号上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想要表达的重点是:身体是自己的,你在生活习惯上的每一点放任,都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不可逆的损伤。而今天,我还想说的是:重视自己身体的每一点变化,不要抱有侥幸,不要让任何微小的可能性有可乘之机。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尽一切努力去排除它,因为再小的可能,一旦砸到头上,就是百分之百。二、人到中年,命早已不是自己的,靠什么坚强——只因我做了母亲。生病后,有一个瞬间最让我心碎。那晚,母亲蹲在卫生间帮我擦洗,我迟疑着不肯伸出脚,想自己来,母亲埋着头对我说:“妈妈给你洗脚,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以后等妈妈老了,还指望着你帮我洗涅!”瞬间,视线变得模糊。我们都曾梦想着得到全世界,可是真有那么一天,当世界崩塌了,能够撑住我们让我们继续站起来的,不过是身边最亲近的那几个人。血脉相连,悲悯相通。人到中年,生活不易,有时想想,死亡真的也没有那么可怕,真正让人放不下的,不过是心底的那份牵挂。父母已入老年,如果我不在了,他们老来无靠,还得再帮我养大一个娃,我于心何忍?爱人感性脆弱,如果我不在了,此生再难寻一人与他相互扶持,我又怎会心安?最最重要的是,我亲爱的孩子,你才刚刚三岁,妈妈无论多痛多难,都一定会努力陪你长大!做了母亲的人,怎能不坚强?!
最后,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今天是年的最后一天,我特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写下这篇文章。惟愿新的一年里,所有的病痛终将被治愈。惟愿每一位朋友健康,平安,顺遂,喜乐。————————End—————————或许你还想看:健忘,是婚姻的良药十年前我一心想去北欧看极光,十年后我只想陪娃到处浪那个擅长写鸡汤文的正能量女孩,后来得了抑郁症哪有什么梦想中的生活,不过都是疲惫下的硬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