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护理一定要看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的环

抗肿瘤药物

职业暴露的环节

抗肿瘤药物暴露污染环节主要有8大途径,包括:

1.玻璃瓶安瓿在操作时不慎打破,药液外溢;

2.粉剂安瓿打开和瓶装药液抽取后拔出针头时,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溢液形成;

3.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和气雾使用橡胶皮塞小药瓶时,存在压力增强以致药液喷出;

4.将注射器里的空气排出时,药液散发到空气中;

5.安瓿中未被使用的药液被放置在操作台上;

6.操作过程中有时针栓脱落,药液溢出;

7.用过的安瓿或瓶盖(通常剩有药液)投入垃圾中或注射器内多余的药液被挤出,都可能导致药液散发到空气中;

8.患者尿液或其他分泌物中含有小剂量抗癌药。

抗肿瘤药物

暴露污染的吸收途径

1.经呼吸道吸收。抗肿瘤药物在配药及排气等过程中,形成药物颗粒散发到空气中,随医护人员的呼吸吸收。

2.经皮肤或组织吸收。皮肤吸收的速度和量取决于与抗肿瘤药物接触的皮肤位置、接触时间,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和皮下脂肪的厚度以及是否戴手套和穿戴防护衣等。

3.经消化道吸收。抗肿瘤药物污染操作人员双手或者食物时,可经口,通过消化道进入护士体内。

4.其它途径。如被抗肿瘤药物污染的针或利器刺伤,可直接通过血液进入护士体内。

抗肿瘤药物

暴露对操作人员的危害

操作人员在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慎或防护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对自身健康的潜在危害。这种职业危害通过上述8大途径产生,并经皮肤和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吸收,作用于人体,产生生理危害和心理危害。

生理危害作用主要包括骨髓抑制、生殖系统危害、细胞遗传学影响和头晕、脱发、乏力、皮肤黏膜刺激、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伤等影响,还会产生远期不良反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心理危害作用主要体现在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上。也有文献报道,通过对护士的健康调查发现,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易发生月经异常、脱发、皮疹、口腔溃疡和血细胞异常、流产等症状,并在护士的尿液中监测到一定浓度的抗肿瘤药物。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脱发、皮疹等发生率明显增加。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胎儿自发流产或畸形。

文章摘自:《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以上信息仅供专业人士阅读和运用

中护在线《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本平台精心编辑制作,欢迎在线购买,谢谢大家支持~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从肿瘤治疗现状概述、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概述、血管通路的建立技术与维护、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治疗的职业防护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包括外周静脉血管通路(PVC)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血管并发症包括皮肤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穿刺点渗液、导管夹闭综合征、药物渗漏。

加入“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讨论群”,与全国肿瘤护理同行交流知识,同时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八点准时分享干货!加群助小丽丽2.0版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fanfang.com /zflzl/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