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栓
1、背景
2、相关因素:与导管相关因素;与疾病相关因素;与药物相关因素;与操作者相关因素
3、专家共识
4、案例分析
◆◆◆◆◆
14导管相关性血栓——背景
定义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置管后,由于穿刺或导管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因素,使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壁及导管附壁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叶艳平等报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为12.5%,另有报道与PICC有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Ong研究报道,PICC相关性血栓的平均发生时间为置管后15天。
诊断标准1.症状:沿置管静脉走行的肢体或颈部疼痛或水肿,皮肤温度的改变,患者患肢的周径增大(见图4-4-1)。
2.二维超声显示:静脉管腔增大;腔内见实体回声,随血栓形成时间延长,实体由低回声逐渐向高回声渐变;加压时管腔不变形。
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完全阻塞时病变段内不显示血流信号;不完全阻塞时彩色血流束变细,充盈缺损或绕行。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不仅可以导致导管功能丧失,而且血栓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症,危及患者生命。
4.静脉造影是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文章摘自:《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以上信息仅供专业人士阅读和运用
中护在线《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本平台精心编辑制作,欢迎在线购买,谢谢大家支持~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从肿瘤治疗现状概述、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概述、血管通路的建立技术与维护、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治疗的职业防护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包括外周静脉血管通路(PVC)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血管并发症包括皮肤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穿刺点渗液、导管夹闭综合征、药物渗漏。加入“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讨论群”,与全国肿瘤护理同行交流知识,同时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八点准时分享干货!加群助小丽丽2.0版白癜风专业医院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