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人会选择定期对个人的“健康资产”做一个盘点,进行一次全身体检,看看身体状况又有了哪些变化。
但是你真的会体检吗?你能准确地读懂体检报告,了解这些数字给出的潜在警示信息吗?对此,医生进行了专业解读,帮助大家有效利用定期体检发现问题,缓解体检报告阅读焦虑。
这些检查项目必须看1
BMI
解读:体重往往放在体检报告的开篇。胖瘦不能单纯看三围,而是用更科学的BMI指标来衡量人的胖瘦程度。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中国的标准,BMI超过24属于超重,超过28属于肥胖。
建议: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的的“万恶之源”,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列为一种疾病,如果你的BMI已经超标,不要等闲视之,应该采取行动——管住嘴,迈开腿。
2
血压
解读:高血压是体检中最容易发现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mmHg或者舒张压≥90mmHg。一次血压超标并不能确诊高血压,需要多次测量。
建议:如果体检发现血压超过/90mmHg,最好去买一个电子血压计,在家多测几次,如果多次超标就该去看医生了。
3
血糖化验项
解读: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只需要符合三条之一:
1、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糖化血红蛋白≥6.5%
常规体检都包含空腹血糖,很多体检套餐也有糖化血红蛋白,所以常规体检完全有能力发现糖尿病。
建议: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上述标准,医院寻求医生帮助。如果没有“达标”也不要大意。这是因为体检报告里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上限不是7.0而是6.1,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上限也不是6.5而是6。超过了正常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4
血脂化验项
解读:临床常用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四项。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越高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的胆固醇”,它的增高和心梗、中风等危险疾病的关系最密切。
不同人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正常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3.37mmol/L,高危人群应2.59,极高危人群应2.07,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越高的人,低密度脂蛋白血脂水平需要控制得越低。
高危人群是指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再加上有三个危险因素中的1-2个(吸烟、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
极高危人群是指已经明确诊断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得过心梗、放过心脏支架、有过脑中风等。
建议:体检报告中,即便低密度脂蛋白这项没有显示箭头,但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群要求的3.37的范围,也是不正常的。最好看一次医生,征求医生建议,看看是调整生活方式还是加用药物治疗。
5
血常规
解读:体检报告中的血常规有20多项,经常会发现有几个超出参考范围的箭头。
建议:有箭头并不意味着有问题。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一般只看三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如果这三项正常,其他有一两个箭头并不具备什么意义。如果是上述这三项有了箭头,最好还是看看医生。
6
尿常规
解读:尿常规检查里发现红细胞(镜下血尿)也是体检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都不是什么严重的情况,比如月经前后、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等。即使经医生判断血尿来源于肾脏的,也不用过分担心,单纯有镜下血尿的肾炎是最轻的肾炎,很多时候不需要治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血尿是膀胱或者肾脏的肿瘤造成的。
建议:看到尿常规里的红细胞不用紧张,先复查,如果持续存在可以找医生看看,明确一下血尿的来源。
医生的话
体检不同于看病。目前的体检机构很难做到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体检项目,一般只能根据性别和年龄选择体检套餐。有些疾病史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而更多疾病很难早期发现。要正确看待体检的意义,体检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有不舒服还是要看医生。
赞赏